福建闽医堂小儿推拿培训班保健按摩培训中医养生培训招生信息——
小儿推拿需遵循“准备-辨证-操作-收尾”的逻辑,结合小儿生理特点(形气未充、脏腑娇嫩),注重手法轻柔、穴位准确,以下是通用标准流程,可根据具体病症调整:
一、操作前准备(3步搞定,奠定安全基础)
1. 环境准备:室温控制在24-26℃,避免冷风直吹;铺柔软床垫或浴巾,让小儿舒适平躺/坐位(1岁内优先卧位,3岁以上可坐位配合)。
2. 物料准备:提前备好推拿介质(婴儿油、爽身粉、生姜汁/薄荷水,根据病症选择:如风寒感冒用生姜汁,皮肤干燥用婴儿油),避免手法摩擦损伤皮肤。
3. 小儿状态准备:
- 避开刚进食(间隔30分钟以上)、饥饿、疲劳、哭闹期,选择小儿清醒、情绪稳定时操作。
- 检查小儿皮肤:推拿部位无破损、湿疹、瘀青,指甲剪短磨平,避免划伤。
二、核心操作流程(4步走,辨证施术是关键)
1. 辨证确认(1-2分钟,明确调理方向)
- 通过“望闻问切”简单判断:如看舌苔(白厚为积食、黄腻为湿热)、看精神(萎靡可能体虚、烦躁可能上火)、问症状(如咳嗽有无痰、腹泻次数)。
- 确定手法组合:如积食选“补脾经+摩腹+捏脊”,风寒感冒选“开天门+推三关+揉外劳宫”,避免盲目操作。
2. 安抚放松(1分钟,减少小儿抗拒)
- 操作者搓热双手(避免手凉刺激),先轻轻抚触小儿四肢、背部,用轻柔的摩法放松肌肉,同时轻声安抚,让小儿适应触感。
3. 手法实操(5-10分钟,按“头面-上肢-胸腹-腰背-下肢”顺序)
- 顺序原则:先头面部(如开天门、推坎宫),再上肢穴位(如脾经、肺经),接着胸腹(摩腹、揉膻中),然后腰背(捏脊、揉脾俞),最后下肢(揉足三里、摩涌泉),从浅到深、从易到难。
- 操作要点:
- 力度:以小儿皮肤微微发红为限,新生儿如抚触般轻柔,1-3岁稍加重,避免按压过深。
- 次数:单个穴位100-300次(0-1岁减半),摩腹、捏脊等手法按时间计算(5-10分钟)。
- 方向:“补”与“清”方向准确(如补脾经是指尖推向指根,清胃经是指根推向指尖),避免反向影响效果。
4. 收尾放松(1-2分钟,巩固效果)
- 再次用轻柔摩法抚触小儿全身,放松推拿过的部位(如捏脊后揉背部肌肉)。
- 喂少量温水(10-20ml),帮助气血流通,避免因手法刺/激/导致口干。
三、操作后注意事项(3个关键,避免风险)
1. 操作后30分钟内,避免小儿吹风、洗澡、吃冷饮,以防受凉或影响调理效果。
2. 观察小儿反应:若出现哭闹不止、烦躁、呕吐、腹泻加重等情况,立即停止,必要时就医。
3. 疗程建议:普通病症(如轻微积食、感冒初期)每天1次,3-5天为1疗程;慢性病症(如脾虚体弱)隔天1次,10天为1疗程,避免过度操作消耗体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