刺血疗法,古人称之为“刺血络”或“络刺”,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。《刺血医镜》是一部有关于刺血疗法探究的专书。全书主要分为穴位篇、治疗篇、释疑篇、验案篇和机理篇。在穴位篇分述刺血常用穴位;在治疗篇中,介绍刺血适应症及施术用具、操作步骤;在释疑篇中对常见问题进行了说明;在验案篇中,介绍了各科60余种疾病病案;在机理篇中,主要阐明刺血疗法的机理及刺血疗法的18种医疗作用。通过几个部分的分述,作者对刺血疗法进行了的详尽的介绍。
本文旨在以《刺血医镜》为基础对刺血疗法的特点加以概括总结。主要分为以下三点:
一.取穴少而精
目前临床常提到的穴位有361个,然而在刺血疗法中穴位的选用是少之又少的。《刺血医镜》中选辑人体刺血常用穴位27个,其中头面部穴位7个、四肢部穴位16个、腰背部穴位4个。具体如下:
头面部穴位:太阳穴、印堂穴、素髎穴、下关穴、听宫穴、地仓穴、人迎穴
四肢部穴位:上肢穴位:曲泽穴、尺泽穴、曲池穴、中渚穴
下肢穴位:委中穴、足三里穴、阴陵泉穴、阳陵泉穴、丰隆穴、条口穴
阳交穴、解溪穴、丘墟穴、然谷穴、内庭穴、太冲穴
背腰部位穴:大椎穴、腰阳关穴、关元腧、下髎穴
书中对于这27个穴位的穴义、部位、局部解剖、取穴、施术、出血量、注意事项、主治范围等进行了全方面的详细介绍,在临床应用方面配合介绍了与之常用的配穴。
在刺血疗法中选取的穴位多为特定穴、奇穴,不但能治疗本经和所属脏腑的疾病,本身还具有特别的性能和治疗作用,因而这些精要穴位的选用在刺血疗法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。如太阳穴,为经外奇穴,总督头部气血,又内连脏腑,外络皮表,沟通内外,贯穿上下,刺血时选用太阳穴可以治疗经络的病候、所属脏腑的疾病,还可以疏通气血,调整阴阳。
二.一穴治多病
即一个穴位,能治多种疾病。不同的疾病,用同一种治疗方法,选用同一个穴位,体现了中医理论中辨证论治的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。一穴治多病同时也是一种整体治疗手段,中医整体观念中,人为有机的整体,在病理上具有整体性,因而疾病诊疗中着眼于整体,着眼于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性病理反映。通过这种整体治疗,对于一些疾病能够起到自限、自愈的作用。如委中穴,又名郗中、血郗,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。是刺血穴位中下肢最常用的穴位之一,临床中具有较为广泛的治疗范围。从足跟到下肢后侧及臀、腰、背至巅顶,体表的炎症,骨伤,挫伤,脊髓的损伤,炎症,肝肾等脏器的炎症,结缔组织疾病,过敏性疾病,精神科及神经科诸种疾病的下肢症状等70种左右的疾病均可施以治疗。从整体观角度来说是激活经气,调节血液循环治疗局部病变以调整机体功能平衡,实现对疾病的治疗目的。
三.多治实证
刺血疗法有广泛的临床适应症,涉及内、外、妇、儿、泌尿、生殖、精神、神经、五官、皮肤、骨伤等科以及某些急性传染病等百余种疾病。在中医临床中刺血疗法多针对于实证,表现为热证、痛证、瘀证与一些急症等。刺血疗法直接作用点在于“血”,病理情况下,血瘀是常见的病理状态,瘀血是常见的病理产物。前者引起血液运行不畅,血液瘀滞不通,后者易于阻滞气机,影响血脉运行,影响新血生成且病位固定,病症繁多。刺血疗法改善全身血行尤其是病变局部的血液微循环改善局部病症,疏通经络壅滞的气血,改善血瘀郁热之热证,不通、不荣所致的各种痛证,还能祛瘀排毒生新,促进新陈代谢,直接缓解并治疗热、痛、痹症状为特点的病症以及一些急性病症代表的实证。此外,一些久病不愈的宿疾、顽疾,临床中亦可应用刺血疗法,可取得独特的疗效。
刺血疗法中医治疗方法中是极富特色的,它从整体观念出发,改善人体血液循环以实现机体平衡,达到治疗的目的。作为实践中的医学,仍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进行概括总结、继承创新以丰富其临床意义、赋予其新的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