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告:闽医堂为注册商标,涉及行业广泛,仿冒必究!  闽医堂职校始于1999年,由针灸科执业医师杨忠锋持牌,办公地:福建福州、厦门、莆田和江西赣州,热线:18950777733


公告:闽医堂为注册商标,涉及行业广泛,仿冒必究!  闽医堂创始于1999年,由原莆田市中医院杨忠锋医师创牌,旗下拥有闽医堂、儿医堂、辅家等数百家医养连锁

培训科目:保健按摩职业一至五级之康复理疗、艾灸推拿、小儿推拿、脏腑按摩、整脊正骨、催乳产康、软伤整复、徒手整形、足疗修脚等及中医师承专长医师班





繁體中文
当前位置:首页 > 中医针灸推拿按摩培训学校招生 > 详细内容
针灸学各论与针灸的治疗
发布时间:2009/6/11  阅读次数:11772  字体大小: 【】 【】【
治疗各论_6 针灸治疗

[治疗]

1.针刺法

治法:清热解毒,活血祛瘀。

处方:合谷 曲池 阴陵泉 大椎 委中 阿是穴

方义:合谷、曲池疏散阳明风热;阴陵泉清利湿热之邪;大椎、委中点刺出血,阿是穴

散刺出血,以清泄毒热之邪,又可清泄血分郁热,有“宛陈则除之”之意。

随证配穴:头痛配太阳、百会,呕恶厌食配内关、足三里。

操作:毫针刺,用泻法。每日1次,每次留针30分钟。或点刺出血。

2.耳针法

选穴:耳尖 肾上腺 肺 大肠 皮质下

方法:耳尖放血,余穴针刺,中等刺激量,每日或隔日1次,每次留针30分钟。

3.拔罐法

选取阿是穴,在红肿部位用皮肤针叩刺或用毫针散刺后拔火罐,使污血邪毒尽出,每日

1次。面部禁用。

[文献摘要]

1.《肘后备急方·诸毒肿方》:丹毒,须针钍去血。

2.《针灸大成》:浑身发红丹,百会、曲池、三里、委中。

3.《针灸临床经验辑要》:针刺治疗丹毒、类丹毒5例。在病变四周取4-8穴,以毫针

向炎症中央斜刺,深达皮下肌层,得气后通电30分钟,每日1—2次,有发热刺合谷、曲

池,用泻法,留针20—30分钟,未用其他药物。电针1次后疼痛、红肿减轻,3—5次痊愈。

[附注]

1.平时注意保护皮肤勿使破损。

2.如因混合感染形成溃疡或出现败血症,则应采取综合治疗。

十三、蛇丹

蛇丹,即带状疱疹,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。簇集小水泡呈带状分布,多见

于胸背、面部和腰部,好发于春、秋两季。

[病因病机]

本病多因肝经郁火和脾经湿热内蕴,又复感受火热时邪,引动肝火,毒热湿邪交阻经

络,浸淫肌肤、脉络而发疱疹。

[诊断要点]

1.骤然出现成群簇集水泡,痛如火燎,水泡大小不等,排成带状。

2.疱疹2-3周干结,愈后不留瘢痕。

[辨证分型]

初起患部皮肤烧灼刺痛、潮红,伴轻度发热乏力、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,继则出现簇集

丘疹,迅速成水泡,大小不等,三五成群排列如带状,2—3周逐渐干结,愈后不留瘢痕,

有些患者留有神经痛。如肝胆火盛,伴口渴口苦,烦躁易怒,便秘尿赤,舌红苔黄,脉弦

数;如脾胃湿盛,兼见纳呆便溏,舌胖苔腻,脉濡数。

[治疗]

第九章 治疗各论

1.刺灸法

治法:清热燥湿,解毒止痛。

处方:局部(围刺) 夹脊 合谷 曲池

方义:局部围刺、针夹脊以疏调局部经气,合谷、曲池疏导阳明经气,清热解毒。

随证配穴:肝胆火盛配太冲、支沟,脾胃湿盛配阴陵泉、三阴交、血海。

操作:毫针刺,用泻法。每日1次,每次留针30分钟,10次为1疗程。

2.耳针法

选穴:肝 胆 肾上腺 神门

方法:毫针刺,留针30-60分钟,每日1次。

3.激光针法

选穴:阿是穴

方法:用氦—氖激光治疗仪局部照射,每次20-30分钟,每日1次。

4.穴位注射法

选穴:肝俞 相应夹脊穴 足三里

方法:用维生素Bl注射液与维生素B12注射液,每次每穴注射0.5毫升,每日或隔日1

次。

[文献摘要]

1.用维生素B12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200例,取曲池穴常规消毒,得气后注入

50微克,每日1次,2—8次治愈。(山东医药 1983;(1))

2.用氦—氖激光治疗带状疱疹311例,总有效率90%以上。 (上海针灸杂志 1985;

(3))

[附注]

针刺治疗蛇丹有一定效果,如有化脓感染需综合治疗。

十四、扁平疣

扁平疣是发生于皮肤表浅部的小赘生物,又称扁瘊,属中医“疣目”范畴。好发于青少

年,以手背、颜面较多见。

[病因病机]

扁平疣多由肌肤受风热之邪搏结或因肝郁气滞、气血凝滞而成。现代医学认为系由病毒

感染而致。

[诊断要点]

多在颜面或手背部位出现扁平坚实的小疣,一般无痛痒。以青少年多见。

[辨证分型]

扁平小疣,表面光滑,如米粒或黄豆大小,呈淡褐色或正常肤色,病程缓慢,愈后不留

瘢痕。

[治疗]

1.针刺法

治法:疏风清热,泻肝养阴。

处方:四白 曲池 合谷 血海 丘墟 阿是穴

下篇 针灸治疗

方义:扁平疣好发于颜面手背,为阳明经之分野,四白、曲池、合谷调理阳明经气;血

海调和气血,滋阴养血;丘墟疏解少阳气机,散郁火;阿是穴通络散结。

操作:毫针刺,用泻法。每日1次,每次留针30分钟,10次为1疗程。

2.耳针法

选穴:肺 肝 肾 面颊 交感

方法:每次选用2—3穴,毫针中等刺激,每日1次,每次留针30分钟。

3.激光针法

选穴:局部阿是穴

方法:用氦—氖激光局部照射,每日1次,每次10—15分钟。

[文献摘要]

1.《备急千金要方》:疣目,着灸炷疣目上,灸之三壮即除。

2.《针灸资生经》:疣目着艾炷疣上灸之,三壮即除。支正治生疣目。

3.艾灸治疗寻常疣百余例,全部治愈。局部消毒,用1%普鲁卡因局部麻醉,艾置疣顶

端灸。(中华皮肤科杂志 1964;(4))

[附注]

1.针灸治疗扁平疣效果较好。

2.避免摩擦挤压疣体,以防感染。

十五、神经性皮炎

神经性皮炎是一种皮肤神经功能失调所致的皮肤病,又称慢性单纯性苔癣,属中医学

“顽癣”范畴,以皮肤“革”化和阵发性瘙痒为特征。本病局限,多对称性分布,常见于成

年人。

[病因病机]

本病多由风热之邪客于肌肤,留而不去,或情志抑郁,气郁化火,或因日久不愈,血虚

风燥,邪结肌肤,缠绵难愈。

现代医学对本病病因认识尚未完全明了,一般认为因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所

致。

[诊断要点]

1,皮肤某部位出现苔癣,呈不规则圆形丘疹,阵发性奇痒,常对称分布。

2.丘疹融合,皮肤增厚、粗糙。

3.常伴有情志抑郁、失眠易怒。

[辨证分型]

1.风热客于肌表 皮肤某部出现苔癣样皮疹,阵发性瘙痒,呈不规则圆形,伴情志抑

郁、失眠易怒等症。

2.血虚风燥,邪结肌表 丘疹融合,皮肤增厚、粗糙,或有少许灰白鳞屑成苔癣,阵

发奇痒,常因抓伤继发感染。

[治疗]

1.刺灸法

治法:祛风止痒。

第九章 治疗各论

处方:阿是穴 合谷 曲池 血海 风市

方义:风热之邪客于肌肤,日久血虚风燥,取阿是穴疏通局部气血,合谷、曲池、风市

祛风止痒,血海穴活血养血,取“治风先治血,血行风自灭”之意。

随证配穴:失眠配神门,烦躁易怒配肝俞、太冲,血虚配脾俞、三阴交。

操作:毫针刺,用泻法,阿是穴围刺,并施艾灸。每日1次,每次留针30分钟。

2.皮肤针法

选穴:阿是穴

方法:用皮肤针叩刺皮损部位,以少量出血为度,同时配合局部艾灸。

[文献摘要]

《针灸临床经验辑要》:针灸治疗神经性皮炎68例,病程最短3周,最长达30年,病损

部位多在颈部,接受针灸治疗前全部曾用外用药物治疗无效。针刺取穴风池、天柱、风府、

哑门、大椎、曲池、内关、合谷、委中、足三里、血海等。各穴交替针治,并在皮损区周围

沿皮下进针,至有酸胀感。每次针1—3穴,每周治疗1—3次,并用艾卷在皮损区上熏灸约

20-60分钟,每日灸1次。68例中,痊愈24例,显著进步21例,进步19例,无效4例,

总有效率舛94.21%。

[附注]

针灸治疗神经性皮炎有一定效果,治疗同时避免精神紧张,注意劳逸结合。

十六、痤疮

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炎症,好发于青年男女,多见于颜面、胸背等处,中医学称之为

“肺风粉刺”。

[病因病机]

本病多由肺经风热,熏蒸肌肤,或过食辛辣油腻之物,脾胃湿热蕴积,侵蚀肌肤,或因

冲任不调,肌肤疏泄功能失畅而发。

[诊断要点]

1.多见于青春发育期青年男女,好发于颜面和胸前部。

2.初起为粉刺或黑头丘疹,可挤出乳白色粉质物。

3.病程长,青春期过后可自然痊愈,少数患者留有瘢痕。

[辨证分型]

1.肺经风热 多以丘疹损害为主,可有脓疱、结节、囊肿,舌苔薄黄,脉数。

2.脾胃湿热 颜面皮肤油腻不适,皮疹有脓疱结节、囊肿等,伴便秘,舌苔黄腻,脉

濡数。

3.冲任不调 病情与月经周期有关,可伴有月经不调、痛经,舌质黯红,苔薄黄,脉

弦细数。

[治疗]

1.针刺法

治法:宣肺清热,化湿排毒。

处方:四白 阳白 合谷 曲池 内庭 肺俞

方义:取四白、阳白疏通局部气血;阳明乃多血多气之经,其经脉循行又上走头面,故

下篇 针灸治疗

取合谷、曲池、内庭以清泻阳明湿热;肺俞是肺气输转部位,肺主皮毛,泻之使肌肤疏泄之

功得以调畅。

随证配穴:肺经风热点刺少商,脾胃湿热配阴陵泉,冲任不调配血海、三阴交。

操作:毫针刺,用泻法,每日1次,每次留针30分钟,10次为1疗程。

2.耳针法

选穴:耳尖 肺 内分泌 交感

方法:耳尖穴放血,余穴毫针刺,中等刺激量,每日或隔日1次,每次30分钟。

[附注]

针灸治疗痤疮有一定效果,局部勿挤压,以防感染。

十七、斑秃

斑秃是指头发突然发生斑状脱落的病症,又称“油风”。多于精神过度紧张后发生。俗

称“鬼剃头”。

[病因病机]

多由肝肾不足,营血不能荣养,以致毛孔开张,风邪乘虚袭人,风盛血燥,或因思虑伤

脾,气血生化无源,或因肝气郁结,气机不畅,或因久病,气血两虚,以致气滞血瘀,发失

所养而成。

现代医学对斑秃病因未完全明了,可能与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有关,可由中枢神经功能紊

乱、内分泌失调、毛发乳头供血障碍、营养不良而致。

[诊断要点]

1,头发突然呈圆形或不规则圆形脱落,局部毛发脱净,边界清楚。

2.多有思虑过度、精神紧张等原因。

[辨证分型]

头发突然呈圆形或不规则圆形脱落,脱落部位光滑,无自觉症状,边界清楚,数目不

一。若血虚兼见头晕、失眠,舌淡红苔薄,脉细弱。若血瘀则病程较长,面色晦黯,舌边有

紫色瘀点,脉涩。

[治疗]

1.针刺法

治法:养血祛风,活血化瘀。

处方:阿是穴 百会 风池 心俞 脾俞 足三里 三阴交

方义:梅花针叩刺局部,以疏导局部经气,促进头发新生;百会为诸阳经之会,配风池

以疏散风邪;心主血脉,取心俞以旺盛血脉;脾俞、足三里、三阴交以资气血生化之源,益

气活血。 .

随证配穴:头晕配上星,失眠配神门、内关。

操作:毫针刺,补泻兼施,每日1次,每次留针30分钟;局部用梅花针叩刺。10次为

1个疗程。

2.艾灸法

选取局部用艾条灸患处,以皮肤红晕为度,每天1-2次。

[文献摘要]

第九章 治疗各论

《针灸临床经验辑要》:针刺治疗斑秃395例,男352例,女43例。取穴:①外关、天

井、天醪;②肺俞、魄户、膏盲;③中府、列缺;④斑秃区周围约2厘米处。每日或隔日1

次,14-21次为1疗程,一般治疗2-3个疗程。效果优良者351例,良好者23例,尚佳者

14例,无效者7例。

[附注]

本病针灸治疗有一定效果。治疗期间保持心情舒畅,切忌烦恼。

第四节 五官科病证

一、目赤肿痛

目赤肿痛是以目赤而痛、羞明多泪为主症的一种常见的急性眼科病证,又称“天行赤

眼”。多发于春、夏季节,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。

[病因病机]

多因外感风热之邪或猝感时邪疫毒,以致经脉闭塞,血壅气滞交攻于目,或因肝胆火

盛,火郁不宣,循经上扰,气血壅滞于目,使目睛肿痛。现代医学认为由细菌或病毒感染所

致,或因过敏而成。

[诊断要点]

1.骤发眼部沙涩、痒、痛、红肿,畏光流泪,眵分泌较多。

2.具有流行性、传染性。

[辨证分型]

1.外感风热 起病较急,患眼灼热,流泪,羞明,眼睑肿胀,白睛红赤,痒痛皆作,

眵多黄粘,伴头痛、鼻塞,苔薄白或微黄,脉浮数。

2.肝胆火盛 起病稍缓,病初眼有异物感,视物模糊不清,畏光羞明,涩痛,白睛混

赤肿胀,伴口苦咽干、便秘、耳鸣,苔黄,脉弦数。

[治疗]

1.针刺法

治法:清热消肿,散郁止痛。

处方:合谷 太阳 睛明 太冲

方义:目为肝窍,阳明、少阳、太阳的经脉均循于目部。合谷调阳明经气,疏散风热,

太冲通导厥阴经气,泻火疏肝,双侧共取四穴相配,即“开四关”,以疏散热邪;睛明宣散

眼部之邪热,有通络明目的作用;太阳点刺出血,以清热消肿止痛。

随证配穴:外感风热配少商、风池,肝胆火盛配行间。

操作:毫针刺,用泻法,每日1次,每次留针30分钟。太阳可点刺出血。

2.耳针法

选穴:眼 神门 耳尖

方法:耳尖或耳背静脉用三棱针点刺放血,每日1-2次;其他穴位针刺,每次留针30

分钟,留针期间运针2次。

下篇 针灸治疗

3.挑治法

选穴:肩胛间敏感点或大椎旁开0.5寸处

方法:所选穴位常规消毒后,用6号注射针头挑断皮下白色纤维2—3根,用2%碘酒棉

球按压伤口。

[文献摘要]

1.《审视瑶幽·眼科针灸要穴图像》:暴赤肿痛眼,宜先刺合谷、三里、太阳、睛明,不

效再刺攒竹、太阳、丝竹空。

2.《针灸资生经·目痛、目赤》:太冲、阳谷、昆仑主目急痛赤肿。曲泉主目赤肿痛。阳

溪、阳谷主目痛赤。

3.《玉龙歌》:眼目暴赤,肿痛眼红,太阳出血,大小骨空灸。

[附注]

针灸治疗本病效果良好。本病流行时,注意洗脸用具隔离,以防接触感染。

二、麦粒肿

麦粒肿是一种常见的眼睑腺组织急性化脓性炎症,又称睑腺炎。因发病所在部位不同,

有内外麦粒肿之分。凡睫毛所属皮脂腺的化脓性炎症称外麦粒肿,而睑板腺的化脓性炎症为

内麦粒肿。是青少年的多发病。

[病因病机]

本病多因风邪外袭,客于胞睑化热,风热煎灼津液变成疮疖,或因多食辛辣炙博等物,

以致脾胃蕴积湿热,遂使气血凝滞,停聚于胞睑皮肤经络之间而成。若反复发作多因余邪未

消,热毒蕴伏,或体质虚弱,屈光不正等。

现代医学认为,本病多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而成。

[诊断要点]

1,初起胞睑微红肿痒痛,按之有如麦粒样小硬结,有压痛。

2.起于睑板腺者为内麦粒肿,发于睫毛所属皮脂腺者为外麦粒肿,须与急性泪腺炎和

眼睑脓肿相鉴别。

3.局部红肿加剧逐渐成脓,排脓后病情缓解。

[辨证分型]

1,外感风热 病初起,局部微有红肿痒痛,伴有头痛、发热、全身不适等症,苔薄白,

脉浮数。

2,脾胃湿热 眼睑局部红肿,灼热疼痛,伴有口干、口臭,便秘溲赤,苔薄黄,脉数。

[治疗]

1.针刺法

治法:疏风,清热,利湿。

处方:外感风热:睛明 攒竹 行间 太阳

脾胃湿热:合谷 承泣 四白 阴陵泉

方义:取睛明、攒竹、肝经荥穴行间和经外奇穴太阳以疏风清热。合谷、承泣、四白乃

手足阳明经穴,有疏导患部郁热的作用;阴陵泉清脾胃湿热。诸穴共奏疏风清热、利湿解毒

之功。

第九章 治疗各论

随证配穴:恶寒发热配外关,头痛配风池。

操作:毫针刺,用泻法,每日1次,每次留针30分钟;太阳点刺出血。

2.耳针法

选穴:眼 肝 脾 肾上腺 耳尖

方法:耳尖点刺出血,余穴每日针1次,每次留针30分钟,反复运针2次,5次为1疗

程。反复发作者改用王不留行籽贴压,每3—5日更换1次。

3.挑治法

选穴:肩胛间第1-5胸椎旁淡红色皮疹

方法:挑断疹下白色纤维组织,并捏挤点状出血。每次挑2—3根,每日1次。

[文献摘要]

1.《针灸聚英·治例杂病》:偷针眼,视其痛上有细红点如疮,以针刺破其瘥,实解太阳

之郁热也。

2.《针灸研究进展·麦粒肿》:麦粒肿,取健侧天井,患侧合谷。麦粒肿,取患侧太阳

穴,用泻法,出针后挤出血少许。

3.背部1-12胸椎至腋后线范围粟粒样反应点点刺出血,治愈220例麦粒肿,总有效率

100%。(中国针灸 1994;(4))

[附注]

1.针灸治疗本病,炎症初期可促使其吸收,消肿,止痛。切忌挤压。

2.如已成脓可转眼科进行处理。

三、近视

近视是以视近清楚,视远模糊为主症的眼病,又称“能近怯远症”。清代黄庭镜所著

《目经大成》始称为“近视”,与今名同。本病即现代医学的近视眼,为屈光不正疾病之一。

[病因病机]

近视的发生多因先天禀赋不足,后天发育不良,劳心伤神,心阳耗损,心肝肾不足之全

身因素致睛珠形态异常而成为本病;或因过近距离夜读,书写姿势不当,照明不足,使目络

瘀阻,目失所养而致。本病多发于青少年时期。

[诊断要点]

1.视近清楚,视远模糊,屈光度—3.00以下为低度近视, —6.00以下为中度近视,

—6.00以上为高度近视。

2.外观表现有假性眼球突出。

[辨证分型]

目为可视之窍,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能视,若肝肾阴虚则视物昏花,能近怯

远,伴失眠、健忘、腰酸、目干涩,舌红,脉细。 。

检查凡屈光度—3.00以下者为低度近视, —6.00以下者为中度近视, —6.00以上者为

高度近视。而病理性近视(用镜片矫正视力很难接近正常者)除高度近视外,还可伴有飞蚊

症、夜盲、弓形盲点。若合并高度散光,可出现双眼多视或单眼复视。外观表现有假性眼球

突出、角膜色素沉着和摆动性眼球震颤等。

下篇 针灸治疗

1。针刺法

治法:滋补肝肾,益气明目。

处方:睛明 攒竹 承泣 光明 风池 肝俞 肾俞

方义:睛明、攒竹、承泣为治眼疾常用穴,有清肝明日作用;风池为手足少阳与阳维脉

之交会穴,有通经活络、养肝明日之功;肝俞、肾俞配光明可调补肝肾,益气明目。

随证配穴:脾胃虚弱配足三里、三阴交。

操作:毫针刺,平补平泻,肝俞、肾俞、足三里、三阴交可施补法。每日1次,每次留

针30分钟,10次为1疗程。

2,耳针法

选穴:眼 肝 脾 肾 心

方法:毫针刺,每次2—3穴,每次留针30-60分钟,间歇运针。或用王不留行籽贴

压,或揿针埋藏,每3-5天更换1次,双耳交替,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数次。治疗5次测

视力表1次,观察视力改善程度。

3.皮肤针法

选穴:颈椎两旁至大椎处 眼区周围

方法:颈椎两旁至大椎处用重叩法叩打5—10次,眼周围由内向外转圈轻叩3—5次。

每日1次,10次为1疗程。

[文献摘要]

1.《针灸甲乙经》:目吭吭,远视不明,承光、目窗、睛明、承泣、偏历、手三里。

2.《针灸研究进展》:近视眼:臂需、光明、足三里、鬓角透太阳。

3.《针灸研究进展》:梅花针叩打后颈部和眼区穴位、风池、大椎、内关,每次叩打

20—30下,中等刺激,治疗821例,近期有效率91.3%。

[附注]

1.针刺治疗本病有一定效果,尤以假性近视为佳,如因先天异常则非针刺适应证。

2.科学用眼,坚持做眼保健操,以辅助治疗。

四、耳鸣耳聋*

耳鸣、耳聋都是听觉异常。耳鸣是指耳内鸣响,如蝉如潮,妨碍听觉;耳聋是指听力不

同程度减退或失听。两者虽有不同,但往往同时存在,后者多由前者发展而来。

少数听觉器官发育不良所致的先天性耳聋、中耳炎、听神经病变、高血压和某些药物中

毒引起的耳聋可参照本法治疗。

[病因病机]

耳为胆经所辖,若情志不舒,气机郁结,气郁化火,或暴怒伤肝,逆气上冲,循经上扰

清窍,或饮食不节,水湿内停,聚而为痰,痰郁化火,以致蒙蔽清窍,发为本病。

素体不足或病后精气不充,恣情纵欲等,可使肾气耗伤,髓海空虚,导致耳窍失聪;或

饮食劳倦,损伤脾胃,使气血生化之源不足,经脉空虚不能上承于耳而发为本病。

[诊断要点]

1.根据症状表现耳鸣耳聋可作诊断,作听力测定明确损伤程度。

2.为明确原因,进行必要检查。

第九章 治疗各论

3.了解用药史,如奎宁、链霉素、卡那霉素等。

[辨证分型]

1.实证 因情志不舒,郁怒伤肝,肝胆之火上攻者,发病突然,耳内有雷鸣或闻潮声,

可自行缓解,常于恼怒后发生或加重,可突然丧失听力而出现“暴聋”。若痰热郁结日久则

双耳呼呼作响,耳内闭塞憋气感明显,兼见头昏头痛,口苦咽干,烦躁不宁。舌红苔黄,脉

弦数。

2.虚证 禀赋不足,脾胃肾经失养,耳鸣常在劳累后加重,耳内常有蝉鸣之声,时作

时止,或昼夜不息,人夜尤重,听力逐渐减退,兼见虚烦失眠,头晕目眩,食欲不振,面色

萎黄,舌红或淡,少苔,脉细。

[治疗]

1.针刺法

治法:清肝泻火,豁痰开窍,健脾益气。

处方:翳风 听会 侠溪 中渚

方义:手足少阳经脉循耳之前后,取翳风、听会以疏导少阳经气;侠溪清泻肝胆之火;

中渚泻三焦火而清窍。诸穴相配通上达下,通经活络。

随证配穴:肝胆火盛配太冲,肾虚配肾俞。

操作:毫针刺,补虚泻实,每日1次,每次留针20—30分钟,10次为1疗程。

2。耳针法

选穴:心 内耳 肝 肾 皮质下

方法:暴聋者毫针强刺激,每次选2-3穴,每次留针30—60分钟,间歇运针;一般耳

鸣、耳聋中等刺激量,亦可埋针。

[文献摘要]

1.《灵枢·寒热病》:暴聋气蒙,耳目不明,取天牖。

2.《百症赋》:耳聋气闭,全凭听会、翳风,耳中蝉噪有声,听会堪攻。

3.《当代中国针灸临床精要》:耳鸣耳聋治宜健脑聪耳,醒神通窍,内关、人中、百会,

醒脑开窍,配翳风、听宫、听会聪耳通窍,收到良好疗效。

[附注]

针灸治疗本病有一定效果,但其发生原因较多,可对因治疗。

五、鼻渊

鼻渊是以鼻流腥臭浊涕、鼻塞、嗅觉丧失等为主症,重者称为“脑漏”。

现代医学的急性鼻炎、急慢性鼻窦炎和副鼻窦炎等均属“鼻渊”范畴。

[病因病机]

鼻为肺之外窍,如外感风热邪毒,或风寒侵袭,蕴而化热,热郁于肺,肺失清肃,邪热

循经上蒸于鼻,或肝胆火盛,胆火循经上犯于脑,即“胆移热于脑”,而成本病;或因湿热

邪毒伤及脾胃,运化失常,清气不升,浊气不降,湿热循阳明经上炎,上犯于鼻而成鼻渊。

[诊断要点]

1.以鼻流腥臭浊涕、鼻塞、嗅觉丧失为其主症。

2.伴眉心部疼痛、口苦咽干等。

下篇 针灸治疗

[辨证分型]

1.肺经风热 病变初起,鼻流黄涕,粘而量多,间歇或持续性鼻塞,嗅觉不灵,可有

发热恶寒,头痛,咳嗽,舌红苔微黄,脉浮数。

2.肝胆郁热 鼻流黄浊稠涕如脓样,有腥臭味,嗅觉减退,鼻塞,眉心部疼痛,口苦

咽干,耳鸣目眩,烦躁易怒,舌红苔黄,脉弦数。

3.脾经湿热 涕黄浊而量多,鼻塞重而持续,不辨香臭,头晕头重,头痛以前额较重,

神疲倦怠,胸闷纳呆,舌红苔黄腻,脉滑数。

[治疗]

1.针刺法

治法:清热泻火,宣肺通窍。

处方:列缺 合谷 迎香 上迎香 印堂

方义:取列缺、合谷为远部表里配穴,以清解肺热;迎香夹于鼻旁,印堂位于鼻根,上

迎香居鼻两侧,三穴共奏疏散局部郁热而通窍之功效。

随证配穴:肺热配少商点刺出血,肝胆郁热配行间,脾经湿热配阴陵泉,头痛配风池、

太阳。

操作:毫针刺,用泻法,每日1次,每次留针20-30分钟,10次为1疗程。

2.耳针法

选穴:内鼻 额 肺 肾上腺

方法:毫针刺,中等刺激强度,每次留针20-30分钟,留针期间运针2次,每日1次,

双耳交替。或揿针埋藏,每3-5日更换1次。

3,穴位注射法

选穴:合谷 迎香

方法: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,每穴注射0.2-0.5毫升,每次选1穴,隔日1次。

[文献摘要]

、1.《针灸大成·八脉图并治症穴》:鼻流涕臭,名曰鼻渊,曲差、上星、百会、风门、迎

香。

2.《类经图翼》:鼻渊,上星、曲差、印堂、风门、合谷。

3.《针灸临床经验辑要》:迎香、禾醪作用较大,可作为治疗本病的主穴。

[附注]

1.针灸治疗鼻渊有一定效果,对上颌窦炎继发鼻渊者注意原发病的治疗。

2.对慢性反复发作者,应作专科检查,及时排除肿瘤等。

六、牙痛

牙痛是指牙齿因某种原因引起的疼痛而言,为口腔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,遇冷、

热、酸、甜等刺激时发作或加重,属中医的“牙宜”、“骨槽风”范畴。现代医学中的龋齿、

牙髓炎、根尖炎、牙周炎和牙本质过敏等有本症状出现。任何年龄和季节均可发病。

[病因病机]

本病多因胃火、风火和肾阴不足所致。

手足阳明经分别人上下齿,如肠胃火盛,或过食辛辣,或风热邪毒外犯引起胃火循经上

第九章 治疗各论

蒸牙床,伤及龈肉,损伤络脉为病者属实证。

肾主骨,齿为骨之余,平素体虚或先天不足,或年老体弱,肾元亏虚,肾阴不足,虚火

上炎,炎灼牙龈,骨髓空虚,牙失荣养,致牙齿松动而痛者为虚证。

[诊断要点]

1.牙龈疼痛,遇热、冷、酸、甜刺激发作或加重。

2.本病原因颇多,询问病史、疼痛性质并作必要检查以明确诊断。

[辨证分型]

1.风热牙痛 牙痛阵发性加重,龈肿,遇风发作,患处得冷则减,受热则痛重,形寒

身热,口渴,舌红苔白干,脉浮数。

2.胃火牙痛 牙痛剧烈,齿龈红肿,或出脓血,甚则痛连腮颊,咀嚼困难,口臭,便

秘,舌红苔黄而燥,脉弦数。

3.肾虚牙痛 牙痛隐隐,时作时止,牙龈微红肿,久则龈肉萎缩,牙齿松动,咬物无

力,午后加重,腰脊酸软,手足心热,舌红少苔,脉细数。

[治疗]

1.针刺法

治法:疏风清热,通络止痛。

处方:合谷 颊车 下关

方义:手足阳明经脉循行于上下齿,阳明郁热,循经上扰而发牙痛。取合谷清手阳明之

热,颊车、下关疏泄足阳明经气,通经止痛。

随证配穴:风火配外关、风池,阴虚配太溪,胃火配内庭。

操作:毫针刺,用泻法,每日1次,每次留针20—30分钟。

2.耳针法

选穴:神门 屏尖 牙

方法:毫针刺,每次取2-3穴,强刺激,每日1次,每次留针30分钟。

3.穴位注射法

选穴:合谷 下关

方法:柴胡注射液或鱼腥草注射液,每穴注射0.5毫升,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。

[文献摘要]

1.《针灸大成》:上牙痛,吕细、太渊、人中;下牙痛,合谷、龙玄、承浆。

2.《类经图翼》:肾虚牙痛出血不止,颊车、合谷、足三里、太溪。

3.《针灸临床经验辑要》:针灸牙痛以合谷、下关效果最好,太阳穴对牙痛引起之头痛,

几乎针到痛止。

[附注]

1.针刺治疗牙痛效果良好,但平时应注意口腔卫生。

2.应与三叉神经痛相鉴别。

七、咽喉肿痛”

咽喉肿痛是口咽和喉咽部病变的主要症状,以咽喉部红肿疼痛、吞咽不适为特征,又称

“喉痹”。现代医学的急慢性咽炎、扁桃体炎、喉炎等均属本病范畴。

下篇 针灸治疗

[病因病机]

风热犯肺,热邪熏灼肺系,或因过食辛辣煎炒,引动胃火上蒸,津液受灼,煎炼成痰,

痰火蕴结,皆可导致咽喉肿痛,属实热证。

肾阴不足,阴液不能上润咽喉,虚火上炎,灼于咽喉,亦可导致咽喉肿痛,属阴虚证。

[诊断要点]

1.急性咽喉疼痛以局部红、肿、热、痛为特点,易于诊断。

2.慢性咽喉疼痛,疼痛轻,仅吞咽时感觉疼痛、不适、干痒、灼热。

3.结合病史、症状、检查以确诊。

[辨证分型]

1.实热证 咽喉红肿疼痛,吞咽困难,恶寒声嘶,痰多粘稠,头痛,口干渴,便秘,

溲黄,舌红苔黄厚,脉浮数或洪大。

2.阴虚证 咽部稍肿,色暗红,疼痛较轻,或吞咽时觉疼痛,入夜症状加重,兼口干

咽燥,手足心热,舌质红,脉细数。

[治疗]

1.针刺法

(1)实热证

治法:清热利咽,消肿止痛。

处方:少商 合谷 尺泽 关冲

方义:本方治疗咽喉肿痛属热证者。少商乃手太阴经井穴,点刺出血,清泄肺热,为治

咽喉病证之主穴;合谷疏泄阳明之郁热;尺泽穴为手太阴经合穴,泻肺经实热,取“实则泻

其子”之意;更取三焦经井穴关冲,点刺出血,加强清泄肺胃之热以消肿利咽的作用。

随证配穴:外感风热配外关,胃经热盛配内庭。

操作:毫针刺,用泻法,井穴点刺出血,每日1次,每次留针30分钟。

(2)阴虚证

治法:滋阴降火,养阴清热。

处方:太溪 照海 鱼际 .

方义:太溪为足少阴经原穴,照海为足少阴经和阴挢脉之交会穴,两脉均循行于喉咙,

取穴以调理两经经气;鱼际为手太阴经荥穴,可利咽,清肺之虚热。三穴同用,可使虚火得

清,不致灼伤阴液,适用于阴虚咽喉肿痛。

随证配穴:肝肾阴虚配三阴交。

操作:毫针刺,平补平泻,每日1次,每次留针30分钟。

2.耳针法

选穴:咽喉 轮1-4 扁桃体 肾上腺

方法:实证毫针强刺激,嘱患者做吞咽运动,每次留针60分钟,每日1次。

3.刺血法

选穴:咽部的下1/2处

方法:患者张口,医生左手持压舌板将舌体压平,右手持较长毫针沿压舌板向咽部下

1/2处散刺约1分深,共3—5处,以出血为度,刺后吹人牛黄吹咽散,禁食2小时。未愈隔

2-3日再行1次。

第九章 治疗各论

[文献摘要]

1.《针灸甲乙经·喉痹咽痛》:喉痹咽如梗,三间主之。

2.《针灸大成·咽喉门》:咽喉肿痛,闭塞,水粒不下,合谷、少商,兼以三棱针刺手大

指背头节上甲根下,挑刺三针。

3.《针灸临床经验辑要》:针灸治疗急性扁桃体炎50例,取穴合谷、少商、耳轮三穴

(上穴在耳轮沟与耳屏的水平处,中穴在上、下穴之间耳轮沟处,下穴在耳垂前正中),治愈

42例,占84%。

[附注]

1.针刺治疗咽喉肿痛效果良好,若扁桃体周围脓肿可转科治疗。

2.减少食用刺激物,有助于防止其复发。

八、口疮

口疮是青壮年罹患较多的口腔粘膜溃疡,亦称“口疳”。因具有周期性反复发作的特点,

又称复发性口疮。

[病因病机]

引起口疮一证的病因病机,或为心脾蕴热,如《圣济总录》所说:“口舌生疮者,心脾

经蕴热所致也。盖口属脾,舌属心,心者火,脾者土,心火积热,传之脾土,二脏俱蓄热

毒,不得发散,攻冲上焦,故令口舌之间生疮肿痛。”或因素体阴亏,病后劳伤,真阴耗损,

虚火内旺,上炎口舌而生疮。

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因复杂,与某些感染、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低下和遗传等因素有

关,其预后良好,但不易根治。

[诊断要点]

1.口腔内粘膜溃疡、红肿灼痛为其特点。

2.病因复杂,可作必要检查。

[辨证分型]

1.心脾蕴热 唇、颊、上腭及舌面等处见绿豆大小黄白色溃疡,周围鲜红微肿,灼热

作痛,影响进食,舌红苔黄腻,脉滑数。

2.阴虚火旺 口疮灰白,周围色淡红,溃疡面较小而少,每因劳累诱发,此愈彼起,

反复绵延,舌红苔少,脉细数。

[治疗]

1.针刺法

(1)心脾蕴热

治法:清热泻火。

处方:地仓 合谷 劳宫

方义:地仓为手足阳明与阳挢脉之会,可清泻阳明邪热;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,以泻阳

明之热;劳宫为手厥阴经荥穴,可清心火而止痛。

随证配穴:痛甚者点刺金津、玉液出血。

操作:毫针刺,用泻法,每日1次,每次留针20-30分钟。

(2)阴虚火旺

下篇 针灸治疗

治法:养阴清热。

处方:廉泉 通里 照海

方义:廉泉为阴维、任脉之会,联系舌本,可疏通口腔气机;通里为手少阴经之络穴,

取之以养阴清心;照海为足少阴经穴,阴挢脉始发,可导虚热下行。

随证配穴:肝肾阴虚配三阴交,失眠配神门。

操作:毫针刺,平补平泻,每日1次,每次留针30分钟。

2.耳针法

选穴:心 口 脾 胃 三焦

方法:采用王不留行籽贴压,每3—5日更换1次,双耳交替,5次为1疗程。

[文献摘要]

1.《针灸大成·治症总要》:口内生疮,海泉、人中、承浆、合谷。

2.玉枕穴治疗口疮脾胃积热型100例。捏住玉枕穴上卵圆或条索状物针刺放血,2次治

愈62例,5次治愈33例,7次治愈5例。(中医杂志 1989;(5))

[附注]

针刺治疗口疮有一定效果。平时注意口腔卫生,少食刺激性食物。

第五节 急 症

一、晕厥

晕厥是指骤起而短暂的意识和行动的丧失,属于中医“厥证”、“脱证”的范畴。其特征

为突然眩晕,迅速失去知觉而昏倒,数秒至数分钟后恢复清醒。本病常因精神刺激、惊恐、

体位变动而诱发。

[病因病机]

本病多由元气虚弱,或病后气血未复,或产后失血过多,每因操劳过度、骤然起立等致

使经气一时紊乱,十二经脉气血不能上充于头,阳气不能通达于四末而致;或因情志异常波

动,或因外伤剧烈疼痛,以致经气逆乱,清窍受扰而突然昏倒。

现代医学认为,晕厥主要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组织短暂性缺血、缺氧所致。

[诊断要点]

1.始则头昏乏力,眼前昏黑,欲吐。

2.继则突然昏倒,不省人事,面色苍白,冷汗,四肢厥逆,血压下降,短时间可逐渐

苏醒。

[辨证分型]

1.虚证 素体虚弱,疲劳惊恐而致昏仆,面色苍白,四肢厥冷,气短眼花,汗出,舌

淡,脉细缓无力。

2.实证 素体健壮,偶因外伤、恼怒而致突然昏仆,不省人事,呼吸急促,牙关紧闭,

舌淡苔薄白,脉沉弦。

[治疗]

第九章 治疗各论

1.刺灸法

治法:苏厥醒神。

处方:水沟 中冲 涌泉 足三里

方义:水沟位居任督交接之处,督脉人脑上巅,取之以接续阴阳经气,有开窍醒神之

功;中冲刺之能调阴阳经气之逆乱,为治疗昏厥之要穴;涌泉引气下行,最能醒神开窍,多

用于昏厥之重证;足三里可补气血而和中,以资气血之源。

随证配穴:虚证配气海、关元、百会,俱灸;实证配合谷、太冲。

操作:毫针刺,补虚泻实,可灸。

2.耳针法

选穴:神门 肾上腺 心 皮质下

方法:毫针刺,强刺激,每次留针15—30分钟。

[文献摘要]

1.《针灸甲乙经》:尸厥,死不知人,脉动如故,隐白及大敦主之。

2.《备急千金要方·卷二十五》:卒死,针间使各百余息,又灸鼻下人中。

3.《针灸临床经验辑要》:针刺治疗休克160例。主穴取素醪、内关,配少冲、少泽、

中冲、涌泉,可针升压点及呼吸点。总有效率87.5%。

[附注]

1.针灸对情绪激动、外伤疼痛引起的晕厥效果好,其他原因者可作为临时辅助治疗。

2.对晕厥须详查原因,以便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。

二、虚脱

虚脱是以面色苍白、神情淡漠,或昏迷、肢冷汗出、血压下降为特征的危重证候,类似

现代医学的休克。

[病因病机]

本病多由大量失血,大吐大泻,或因六淫邪毒、情志内伤、药物过敏或中毒、久病虚衰

等严重损伤气血津液,致脏腑阴阳失调,气血不能供养全身所致。甚者导致阴阳衰竭,出现

亡阴亡阳之危候。

[诊断要点]

1.神疲淡漠,反应迟钝,甚则昏迷,脉细微无力。

2.面色苍白,自汗,肢冷肤凉,尿量少,血压下降。

[辨证分型]

面色苍白或紫绀,神情淡漠,反应迟钝或昏迷,或烦躁不安,尿量减少,张口自汗,肢

冷肤凉,血压下降,脉微细或芤大无力。

1.亡阳 兼见呼吸微弱,唇发紫绀,舌质胖,脉细无力。

2.亡阴 兼见口渴烦躁不安,唇舌干红,脉细数无力。若神志不清转入昏迷,呼吸微

弱,心音低钝,脉微欲绝,为阴阳俱脱之危候。

[治疗]

1.刺灸法

治法:回阳固脱,苏厥救逆。

下篇 针灸治疗

处方:素醪 水沟 内关

方义:素廖属督脉、有升阳救逆、开窍清热之功,急刺可使血压回升;水沟为苏厥救逆

之要穴,急刺可回阳固脱;内关宁心安神。三穴合用,回阳固脱。

随证配穴:神志昏迷配中冲、涌泉;肢冷脉微配关元、神阙、百会,俱灸。

操作:毫针刺,用补法,并施灸。

2,耳针法

选穴:肾上腺 皮质下 心

方法:毫针刺,中等刺激强度,每次留针60-120分钟。

3.艾灸法

选穴:百会 膻中 神阙 关元 气海

方法:艾炷直接灸。每次选2—3穴,用中等艾炷灸至脉回汗收为止。

[文献摘要1

1.《丹溪心法》:大病虚脱,本是阳虚,用艾灸丹田等,所以补阳,阳生阴长故也。

2.《类经图翼》:尸厥卒倒气脱,百会、人中、合谷、间使、关元。

3.《扁鹊心书》:元气将脱……此际非寻常药饵所能救,须灸气海、丹田、关元各三百

壮,固其脾胃。

[附注]

虚脱可由多种原因引起,发病突然,病情复杂,须针对不同原因采用不同治疗方法,针

灸可作为抢救措施之一。

三、高热

高热是指体温超过39C的急性症状,中医文献中所称的“壮热”、“实热”、“日晡潮热”

等,均属于高热的范畴。其病多由外感引起,亦有内伤发热者。在此主要讨论外感发热的辨

证及治疗。

[病因病机]

外感风热之邪从口鼻而人,卫失宣散,肺失清肃,或温邪疫毒侵袭人体,燔于气分,或

内陷营血,引起高热。亦有因外感暑热之邪,内犯心包而致者。

[诊断要点]

1.起病急,病程短,体温在39`C以上。

2.常伴恶风、寒战、头痛、口干渴等症。

[辨证分型]

1.风热表证 高热恶寒,咽干,头痛,咳嗽,舌红苔黄,脉浮数。

2,肺热证 伴有咳嗽、痰黄而稠、咽干口渴等症。

3.热在气分 高热汗出,烦渴引饮,舌红,脉洪数。

4.热入营血 高热夜甚,斑疹隐隐,吐血便血,舌绛心烦,甚则出现神昏谵语,抽搐。

[治疗]

1.针刺法

治法:清泄风热。

处方.大椎 十二井 十宣 曲池 合谷

第九章 治疗各论

方义:大椎属督脉,为诸阳之会,总督一身之阳,十二井、十宣皆在四末,为阴阳经交

接之处,上穴点刺,具有明显的退热作用;曲池为阳明经合穴,配合谷清阳明实热。诸穴共

奏疏解表邪、清泄风热之功。

随证配穴:风热配鱼际、外关,肺热配少商、尺泽,气分热盛配内庭、厉兑,热人营血

配中冲、内关。

操作:毫针刺,用泻法,大椎、十宣、井穴点刺出血。

2.耳针法

选穴:耳尖 耳背静脉 肾上腺 神门

方法:耳尖、耳背静脉用三棱针点刺放血,余穴用毫针刺,强刺激,每次留针15—30

分钟。

3.刮痧法

选穴:脊柱两侧 背俞穴

方法:用特制刮痧板或瓷汤匙蘸食油或清水,刮脊柱两侧和背俞穴,刮至皮肤红紫色为

度。

[文献摘要]

1.《针灸甲乙经》:热病汗不出,天柱及风池、商阳、关冲、液门主之。

2.《针灸大成》:大热,曲池、三里、复溜。

3.《针灸临床经验辑要》:针刺治疗流行感冒发热188例(39`C以上),取大椎,用透天

凉手法,体温一般于针后1小时开始下降,全部患者均于6-20小时后恢复。

[附注]

针灸退热有好的效果,但在针刺治疗的同时,须查明原因,明确诊断。

四、抽搐

抽搐是指四肢不随意的肌肉抽动,或兼有颈项强直、角弓反张、口噤不开等。引起抽搐

的原因很多,临床根据有无发热分为发热性抽搐和无热性抽搐两类。

本病常见于小儿惊厥、破伤风、癫痫、颅脑外伤和癔病等。

[病因病机]

本病病因很多,多为感受时邪,郁闭于内,化热化火,或饮食不节,湿热壅滞,郁久化

火,火扰神明,热极动风,经筋功能失常而抽搐;或因脾虚湿盛,聚液成痰,上蒙清窍而

致;亦有因脾胃素虚、气血不足而致虚风内动者。

[诊断要点]

1.四肢抽搐,或兼有短时间意识丧失,两目上翻或斜视,牙关紧闭,角弓反张,颈项

强直,口吐白沫。

2.严重者伴昏迷、二便失禁。

[辨证分型]

本病以四肢抽搐为特征,或兼见短时间的意识丧失,两目上翻或斜视,牙关紧闭,或口

吐白沫,二便失禁,严重者伴有昏迷。

1.热极生风 多兼表证,起病急骤,有汗或无汗,头痛神昏。

2.痰热化风 多见壮热烦躁,昏迷痉厥,喉间痰鸣,牙关紧闭。

下篇 针灸治疗

3.血虚生风 多无发热,伴有手足搐搦,露睛,纳呆,脉细无力。

[治疗]

1.针刺法

治法:熄风定惊。

处方:百会 印堂 人中 合谷 太冲

方义:百会、印堂既能熄风定惊,又能开窍醒神;人中为止抽搐之要穴;合谷、太冲相

配,称为开四关,为熄风止痉之首选穴。根据“急则治其标”的原则,先宜熄风定惊,然后

对因治疗。

随证配穴:发热配大椎、曲池,神昏配十宜、涌泉,痰盛配内关、丰隆,血虚配血海、

足三里。

操作:毫针刺,用泻法。

2.耳针法

选穴:皮质下 肝 脾 缘中 耳中 心

方法:每次选用3-4穴,毫针刺,强刺激。

[文献摘要]

1.《灵枢·热病》:风痉身反折,先取足太阳及胴中血络出血,中有寒,取三里。

2.《针灸大成》:脊反折,哑门、风府。

[附注]

抽搐使用针刺治疗,可作为对症治疗的应急方法,治疗的同时须查明原因,以便采取针

对性的治疗措施。

五、急痛

急痛泛指人体不同部位出现的剧烈疼痛。针刺治疗各种痛症,其止痛效果已被前人长期

实践并被现今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实验结果所证实。针刺镇痛原理被逐渐揭示,针刺治疗痛症

已广泛应用于临床。

本篇部分章节已对头痛、牙痛、坐骨神经痛、三叉神经痛等分别做了介绍,不再重复。

今选择常见的几种内脏急性痛症扼要叙述如下。

(一)心绞痛、

心绞痛是指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,心肌急剧的、暂时的缺血、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症候。

主要表现为突然发作的胸骨后和左胸前疼痛,呈压榨性和窒息性,可放射至左肩、左臂,直

至无名指和小指。疼痛一般持续1—5分钟左右,伴有面色苍白、表情焦虑、出汗和恐惧感。

心绞痛多因劳累、饱餐、情绪激动而诱发。

[诊断要点]

1.突然发作胸骨后和左胸前区压榨性、窒息性疼痛,可放散至左肩臂直至无名指。

2.疼痛一般持续1-5分钟,伴面色苍白,焦虑汗出。

3.有些患者疼痛前有上腹不适或咽、食道抽痛的先兆。

[治疗]

1.针刺法

治法:通阳行气,活血止痛。

第九章 治疗各论

处方:心俞 厥阴俞 内关 膻中

方义:心俞、厥阴俞分别为心和心包之背俞穴,根据脏病多取背俞的原则,取两穴通阳

活血;内关为八脉交会穴,为治疗心绞痛的特效穴之一;膻中为心包之募,与厥阴俞俞募相

配,善治心胸疾病。

随证配穴:气滞血瘀配血海、膈俞,阳气欲脱配水沟、百会。

操作:毫针刺,用平补平泻法,背俞穴向脊柱方向斜刺,余穴以“气至病所”使针感向

前胸放散。

2.耳针法

选穴:心 小肠 交感 神门 内分泌

方法:每次选3—5穴,毫针刺,中等刺激强度,每次留针60分钟。

[文献摘要]

1.《千金翼方·心病》:胸痹心痛灸膻中百壮。

2.《针灸大成·杂病治症总要》:心胸疼痛用大陵、内关、曲泽。

3.《针灸临床经验辑要》:全国针刺治疗冠心病协作组报道:针刺治疗631例冠心病

(均为心绞痛)患者。主穴:①心俞、巨厥、心平;②厥阴俞、膻中、内关。总有效率

91.11%。

(二)急性胆囊炎、胆石症

急性胆囊炎系因细菌感染,高浓度的胆汁或反流人胆囊的胰液的化学刺激所致的急性炎

症性疾病。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右上腹痛,呈持续性,并阵发性加剧,疼痛常放射至右肩胛

区,伴有恶心、呕吐,右上腹胆囊区有明显压痛和肌紧张。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和高热,或

摸到肿大的胆囊。

胆石症系指胆道系统的任何部位发生结石的疾病。其临床表现决定于结石的部位、动态

和并发症,主要为胆绞痛,其疼痛剧烈,恶心呕吐,并可有不同程度的黄疽、发热。胆绞痛

发作一般时间短暂,也有延时数小时的。胆囊炎、胆结石可同时存在,相互影响。

[诊断要点]

1.突发右上腹疼痛,阵发性加剧,可放射至右肩胛区,伴恶心呕吐。

2.右上腹压痛,肌紧张,可伴寒热往来。

3.B超可明确诊断。

[治疗]

1.针刺法

治法:疏肝利胆,行气止痛。

处方:胆俞 肝俞 日月 期门 阳陵泉 胆囊穴

方义:胆俞配日月,肝俞配期门,为俞募配穴,每次选用1组,选取右侧,以疏调肝胆

气机而止痛;阳陵泉为足少阳经之合穴,以利胆腑;胆囊穴为治疗胆腑疾病的经验穴。

随证配穴:呕吐配内关、足三里,黄疽配至阳,发热配曲池、大椎。

操作:毫针刺,用泻法。

2.耳针法

选穴:肝 胰胆 交感 神门 耳迷根

方法:急性发作时采用毫针刺,强刺激,持续捻针,每次留针30-60分钟;剧痛缓解

下篇 针灸治疗

后再行耳穴压丸法,两耳交替进行。

[文献摘要]

1.《千金要方·心腹第二十二》:支沟主胁腋急痛,腕骨、阳谷主胁痛不得息。

2.《针灸大全·八法主治病症》:胸胁下痛,起止艰难,公孙、支沟二穴,章门二穴,阳

陵泉二穴。

3.《第二届全国针灸针麻学术会论文摘要》:电针加服硫酸镁治疗胆管结石522例,取

右侧期门、、日月为主穴,总排石率78.4%。

(三)胆道蛔虫症

胆道蛔虫症系蛔虫钻入胆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病症。临床表现为上腹中部和右上腹突发

阵发性剧烈绞痛或剑突下“钻顶”样疼痛,可向肩胛区或右肩放射,伴有恶心、呕吐,有时

吐出蛔虫,继发感染时有发热。疼痛时间数分钟到数小时,一日发作数次。间歇期疼痛可消

失或很轻微。本病在农村较为多见,好发于儿童或青壮年。

[诊断要点]

1.有肠道蛔虫史,突然发作右上腹剧烈疼痛,或剑突下有“钻顶”样疼痛。

2.伴有恶心呕吐,甚至吐出蛔虫。

[治疗]

1.针刺法

治法:解痉利胆,驱蛔止痛。

处方:迎香透四白 鸠尾透日月 胆囊穴 中脘 阳陵泉

方义:迎香透四白为治疗本病之经验穴,鸠尾透日月疏通局部气血,胆囊穴为治疗胆腑

疾病之经验穴,中脘利胆和胃,阳陵泉为足少阳经之合穴。诸穴共奏驱蛔止痛之功。

随证配穴:呕吐配内关、足三里。

操作:毫针刺,用泻法,每次留针1—2小时。

2.耳针法

选穴:胰胆 艇中 十二指肠 神门 耳迷根

方法:先刺右侧,疼痛未止再针左侧,强刺激,捻转运针。或以0.25%普鲁卡因在上

述耳穴注射,每穴0.3毫升,每日1-2次。

[文献摘要]

1.《普济方》:蛔虫钻心痛甚,足大趾中节上,灸三壮即止。

2.《类经图翼》:蛔心痛,巨阙二七壮,大都、太白、足三里、承山。

(四)肾绞痛

肾绞痛多见于泌尿系结石病。结石可发生于泌尿系统的任何部位,但多原发于肾脏。其

临床表现为绞痛突然发生,疼痛多呈持续性或间歇性,并沿输尿管向髂窝、会阴、阴囊及大

腿内侧放射,并出现血尿或脓尿,排尿困难或尿流中断,肾区可有叩击痛。

[诊断要点]

1,肾区疼痛难忍,有尿中排石史或尿血为诊断主要线索。

2.泌尿系不同部位结石疼痛部位和性质有所不同。

3.X线检查可协助诊断。

[治疗]

下篇 针灸治疗

2.皮肤针法

选穴:颈动脉搏动处

方法:消毒颈部及针具后,用梅花针沿颈动脉区自上而下有节奏、有规律地反复叩击,

一般叩击5-20分钟。

[文献摘要]

1.《针灸甲乙经》:唾血,泻鱼际,补尺泽。

2.《针灸临床经验辑要》:取尺泽配巨骨穴治疗肺结核咯血17例,16例获显著效果。

(二)吐血

吐血,又称呕血,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症状,常见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、肝硬化

并发食道静脉曲张出血和肿瘤等。吐血其血色鲜红或呈褐色,常混有食物残渣,呕血量大时

鲜血夺口而出,盈盆累碗,若不急救,常危及生命。吐血常并发黑便。

[诊断要点]

1,多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史,或肝病史。

2.呕恶或鲜血夺口而出或血中带食物,并发柏油样便。

3.X线检查可协助诊断。

[治疗]

刺灸法

治法:泻肝,清胃,宁血。

处方:膈俞 胃俞 公孙 内关 足三里

方义:膈俞为血之会穴,取之理血宁血;公孙通冲脉,冲为血海,配内关和胃止呕,统

血止血;胃俞配足三里降逆和胃止呕。

随证配穴:胃热配内庭,肝火配行间,久病体虚配关元、气海并灸隐白。

操作:毫针刺,用泻法。每日1-2次,每次留针30分钟。

[文献摘要]

1.《针灸甲乙经》:心下有鬲,呕血,上脘主之。

2.《针灸大成》:吐血等症,膻中、中脘、气海、三里、乳根、支沟。

(三)衄血

衄血是指鼻、齿龈、耳、舌及皮肤等处不因外伤而出血的症证。其常见急症为鼻衄,这

里仅对此予以讨论。鼻衄即鼻出血,轻者出血较少,尚易止住;重者血流不止,甚则大量出

血,面色咣白,昏晕虚脱,称为“鼻洪”。本症可见于热证、血液病、高血压、肝硬化、子

宫内膜异位症、药物中毒、多种急性传染病、尿毒症及鼻腔疾患等。

[诊断要点]

1.多发生于热性病或血液病、高血压、肝硬化等。

2.血由鼻孑L流出,其色鲜红。

[治疗]

1.刺灸法

治法:清热止血。

处方:合谷 上星 迎香 孔最

方义:合谷清泻阳明之热,止血之效最捷;上星属督脉,取之清泻督脉,清泻诸阳经之

热;迎香为局部取穴,疏通鼻部气机;孔最为肺经之郄穴,为治疗血证之要穴。

随证配穴:肺热配少商,胃热配内庭,肝热配太冲,气血两虚灸关元、足三里。

操作:毫针刺,用泻法。每日1~2次,每次留针30分钟。

2.耳针法

选穴:内鼻 肺 肾上腺 额

方法:毫针刺,中等刺激强度,每次留针30分钟。

【文献摘要】

l.《针灸甲乙经》:衄血不止,承浆及委中主之。

2.《针灸聚英.卷二》:衄血风府风池良,合谷二间三间穴,后溪前谷委中强,申脉昆仑

并厉兑,兼治上星隐白良。鼽衄风府与二间,再见一穴是迎香。

(四)便血

血从大便而下,或便前便后出血,或血与便相混杂,甚至单纯下血者,统称之为便血。

因血的来源不同分为远血和近血。凡血在便后者为远血,多来自小肠和胃;血在便前者为近

血,多来自大肠和肛门。便血量多少不一,血色鲜红或暗红。本症常见于消化道出血、痔

疮、脱肛、肛裂、直肠息肉、肿瘤等。

【诊断要点】

l.多有肛肠病史或消化道病史。

2.血由肛门而出,先便后血者,色暗黑,多来自上消化道,先血后便者,血色鲜红,

多来自肛肠疾患。

【治疗】

针刺法

治法:清热利湿,化瘀止血。

处方:长强 承山 大肠俞 次髎

方义:长强为治疗脱肛、肠风下血之经验穴;承山、大肠俞、次髎同为足太阳经穴,三

穴可疏导肠道气机,俱为治疗后阴病之要穴。

随证配穴:劳倦内伤配百会、命门、关元,湿热下注配太白、阴陵泉。

操作:毫针刺,补泻兼施。每日1~2次,每次留针30分钟。

【文献摘要】

l.《针灸聚英.卷二》:便血承山并复溜,太冲太白四穴求。

2.《针灸大成.卷九》:脏下血,承山、脾俞、精宫、长强。

(五)血尿

尿液中混有血液,称为血尿。用显微镜检查尿液才能发现者,称为显微镜血尿。若无明

显疼痛者为尿血,小便涩痛难忍者为血淋。引起血尿的常见原因有肾结核、泌尿系结石、肾

炎、肿瘤等。

【诊断要点】

l.尿液混有血液,有或无明显症状,或涩痛难忍。

2.实验室查CT可协助诊断。

【治疗】

l.针刺法

治法:清热,凉血,止血。

处方:肾俞 膀胱俞 血海 阴陵泉 三阴交

方义:取肾俞、膀胱俞以疏利膀胱气机,气海、阴陵泉利水通淋理血,三阴交为足三阴

经交会穴,对前阴疾患颇为有效。

随证配穴:湿热下注配中极、行间,心火旺盛配大陵、神门,脾肾两亏配关元、命门。

操作:毫针刺,补泻兼施。每日1~2次,每次留针30分钟。

2.耳针法

选穴:肾上腺 肾 交感 膀胱 内分泌 肝

方法:毫针刺,中等刺激强度,每日l次,每次留针30分钟。亦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。

【文献摘要】

l.《类经图翼》:尿血,脾俞、膈俞、三焦俞、肾俞、列缺、章门、大敦。

2.《针灸大成.卷六》:肾俞主尿血,次谬主小便赤淋。

【附注】

l.针灸治疗各种出血有一定效果。

2.出血症原因复杂,需明确诊断,必要时配合其他治疗方法。来源于互联网

  福建闽医堂发展至今20余年,目前旗下拥有与医学健康相关的品牌有:闽医堂(学校与医疗养生连锁)、儿医堂(小儿推拿与小儿健康教育)、辅家(健康家政)等品牌。

培训项目艾灸推拿、整脊正骨、小儿推拿、催乳与产后康复、软伤修复、康复理疗、保健调理、脏腑点穴、足疗修脚、火罐刮痧等职业培训,以及报引荐医疗机构跟师报中医师承考中医专长医师等(可申办中医门诊或到医疗机构上岗,有处方权)。

招生条件年龄16-65岁,初中文化以上,身体健康均可报名,免试入学!

★咨询微信手机:13959555511,学校招生办公热线:0594-6555511

网站首页网站管理 | 小儿推拿按摩培训 | 中医师承培训报名| 养生艾灸推拿培训 | 康复理疗正骨培训 | 催乳产后康复培训中医药大学 | 全国服务 证书查询 | 闽医堂加盟专题 

学校热线:0594-6664555  6555511 手机微信:13959555511 儿医堂热线0594-6687888 辅家热线:0594-6665000

学校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华汇东路闽医堂职校 交通:动车火车直达莆田站、仙游等站,飞机先到福州、厦门、晋江等转车

福州地址:福州市道山路153号(0591-26611333)     |       厦门地址:厦门市马青路2006号(18950777733)

闽公网安备35030402009254号  备案号查询:闽ICP备20016118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