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建闽医堂小儿推拿培训班保健按摩培训中医养生培训招生信息——
小儿推拿需遵循“轻柔、平稳、着实”的核心原则,因小儿皮肤娇嫩、脏腑功能未发育完全,手法运用与成人有着差异,具体要求如下:
一、核心手法运用原则
1. 力度轻:以“轻而不浮、刚柔相济”为标准,仅用手腕或手指指腹的轻微力量(如按揉穴位时,皮肤不发红或仅轻微发红),避免用力按压导致皮下组织损伤。
2. 频率适中:多数手法频率控制在每分钟100-200次,如揉法、推法,节奏需平稳,避免忽快忽慢,减少小儿不适感。
3. 时间较短:单次推拿总时长控制在5-15分钟(新生儿更短,约3-5分钟),单穴位操作时间1-3分钟,避免小儿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产生抗拒。
4. 介质辅助:需搭配专用介质(如婴儿润肤油、滑石粉、葱姜水),减少手法与皮肤的摩擦,同时部分介质(如葱姜水)可辅助增强推拿效果(如驱寒)。
二、常用手法及操作要点
不同手法适配不同部位和需求,需精准操作:
- 推法:用拇指指腹或食指、中指并拢指腹,沿固定方向直线推动(如清天河水需从腕横纹推至肘横纹),动作匀速,避免偏移路径,多用于清热、解表。
- 揉法:以拇指或食指指腹轻按穴位,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揉动(如揉板门穴),力度仅带动皮下组织,不摩擦皮肤,多用于健脾、和胃。
- 按法:用拇指指腹垂直轻按穴位(如按揉足三里),按压深度不超过0.5厘米,停留1-2秒后轻轻抬起,重复操作,避免持续按压。
- 捏脊法:双手拇指与食指并拢,从尾椎骨沿脊柱两侧(皮肤与肌肉交界处)向上捏提皮肤,每捏3下轻轻向上提1次(“捏三提一”),力度以小儿不哭闹、皮肤不破损为度,多用于调理脾胃、增强体质。
- 摩法:用手掌掌根或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并拢指腹,在腹部做顺时针环形摩擦(如摩腹),速度缓慢,力度仅带动腹部皮肤,不按压腹腔,符合小儿肠道蠕动方向,辅助消化。
三、部位与穴位适配要求
小儿推拿多集中在头面、胸腹、腰背及四肢远端穴位,避开危险部位:
- 头面部:多用推、揉法(如开天门、推坎宫、揉太阳穴),避开眼眶、卤门(1岁半以内小儿卤门未闭合,禁止按压)。
- 胸腹腰背:腹部仅顺时针摩腹或轻揉中脘穴,忌按压肝区、膀胱区;腰背以捏脊为主,避开脊柱棘突(骨性凸起),不做拍打法。
- 四肢:上肢多操作掌面及前臂穴位(如板门、天河水、六腑),下肢仅轻揉足三里、涌泉穴,关节周围(如膝关节)不做大幅度屈伸或按揉。
四、安全/禁/忌与注意事项
1. 禁/忌/情/况:皮肤有破损、湿疹、疱疹等感染性皮肤病者;骨折、关节脱位未愈合者;发热(体温超过38.5℃)、急性腹泻、呕吐等急症期;有出血倾向(如血小板减少)的小儿,禁止推拿。
2. 环境要求:推拿时室温保持在24-28℃,避免小儿受凉;推拿前需脱除小儿衣物(仅保留纸尿裤),但需覆盖非操作部位,防止着凉。
3. 观察反应:推拿过程中若小儿出现哭闹、烦躁、面色苍白等不适,需立即停止;推拿后1小时内避免给小儿喂食生冷食物或洗澡。